咨询热线 400-6162-110

霍山石斛的介绍

发布时间:2022-09-27 11:53:02

霍山石斛


石斛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 关于霍山石斛最早的历史所记载是2000多年前西汉《范子计然》中所指的石斛出六安1700多年前成书于东汉(公元25220年)至魏晋年间的《名医别录》记载石斛生六安水傍石上

六安属我国古代中原地区,据历史地理考证是石斛在自然界分布的北部边缘,大别山的地理位置以及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的医药发展,证实石斛出六安。经现代考证,安徽大别山区存在三种石斛,除霍山石斛外尚有铁皮石斛、细茎石斛。

公元1765年清代赵学敏所著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将霍山石斛记载的十分详细,也是石斛在所有本草中记载最为详尽的特有种。

 
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记载称:霍石斛出江南霍山,形似钗斛细小,色黄而形曲不直,有成毬(球)者,彼土人以代茶茗,云极解暑醒脾,止渴利水,益人气力,或取熬膏饷客,初未有行者,近年江南北盛行之,有不给市贾率以风兰根伪充,但风兰根形直不缩,色青,嚼之不黏齿味微辛。霍石斛嚼之微有浆,黏齿,味甘,微咸,形缩赵学敏引用年希尧《集验方》曰:长生丹用甜石斛,即霍石斛也,范瑶初云:霍山属六安州,其地所产石斛名米心石斛,以形如累米,多节,类竹鞭,干之成团,他产者不能米心,不成团也赵学敏又在书中引用其弟赵学楷《百草镜》语曰:石斛,近时有一种,形短寸许,细如灯,色青黄,咀之味甘,微有滑涎,系出六安及颖州府霍山,名霍山石斛,最佳……”赵学敏又引陈廷庆云:本草多言石斛甘淡入脾,咸平入胃,今市中金钗及诸斛苦而不甘,性亦寒,形不似金钗,当以霍斛为真金钗斛。清胃除虚热,生津已劳损,以之代茶,开胃健脾,功同参芪。定惊疗风,能镇涎痰,解暑,甘芳降气。化学成分为多糖、生物碱、氨基酸等

霍山石斛学名的确定:

由于历史的原因,霍山石斛采挖几乎灭绝,有关它的历史沉积多年,学名也众说纷纭,直到1984年由唐振缁、程式君两人得到霍山石斛植物标本,将霍山石斛名为(Dendrobium huoshanese C.Z.Tang et S.J.Cheng)正式发表。

 

枫斗起源霍山石斛。

枫斗是我国名贵中药和传统的保健品,同时也是我国中药中最具特色最为传奇并驰名中外的一味,枫斗的记载有近300年的历史,就是赵学敏所著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的霍石斛出江南霍山,形较钗斛细小,色黄,而形曲不直,有成毬(球), 成毬(球)就是现今的枫斗。 

 

[形态] 草本,茎直立,肉质,长3~9 cm,从基部上方向上逐渐变细,基部下方粗3~18 mm,小分枝,具3~7节,节间长3~8 mm,淡黄绿色,有时带淡紫红色斑点。叶革质,2~3枚互生于茎的上部,斜出,舌状长圆形,先端钝并且微凹,基部具抱茎的鞘;叶鞘膜质,宿存。总状花序1~3个,从落了叶的老茎上部发出,具1~2朵花;花淡绿色,开展;中萼片卵形披针形,长12~14 mm,宽4~5 mm,先端钝,具5条脉;侧萼片状披针形,花瓣卵状长圆形,通常长12~15 mm,宽6~7 mm,先端钝,具5脉;唇瓣近菱形,长和宽大致等长,基部楔形并且具1

个胼胝体,上部稍3裂,两侧裂片之间密生短毛,基部密生长白毛并且具1个黄色横椭圆形的斑块;蕊柱淡绿色,蕊柱足基部黄色,密生长白毛,两侧偶然具齿突;药帽绿白色,近半球形,长1.5 mm,顶端微凹。花期5月。

[生境产地] 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和山谷岩石上。主产于安徽西南部霍山县及其附近,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
 

[性状] 鲜品:鲜条  茎丛生,直立肉质状,长39cm。从下部向上逐步变细。下部粗2.53mm或过之,具37节。淡黄绿色,有时带淡紫色斑点。幼茎时节明显,茎部为米粒状并有透明感。味甘,黏液特强。

 

干品:霍斗 呈圆筒形弹簧状,环绕紧密,具27环,长0.41cm,直径0.30.5cm;茎直径0.10.2cm。表面黄绿色或棕绿色,有细皱纹和膜质叶鞘,一端为根头,较粗,具须根数条(习称龙头),另一端为茎尖,细尖(习称凤尾)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,灰绿色至灰白色。气微,味淡,嚼之有黏滞感,无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