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热线 400-6162-110

大别山霍山中药故事——抓药

发布时间:2022-09-27 10:19:53

大别山霍山中药故事——抓药

过去,人们去看中医,医生会给看病的人开具中药药方,让病人或病人家属按方到中药房去配药,被称为“抓药”。在一些古装电视剧里,也可以看到抓药的片段或场景。中药明明是一剂一剂配的,为什么叫“抓药”呢?

   说来话长,“抓药”一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,与“药王”孙思邈有关。人称“药王”的孙思邈,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。他自幼聪颖好学,但体质欠佳,用在求医吃药上的费用几乎耗尽家财。他曾自谓“幼遭风冷,屡造医门,汤药之资,罄尽家产”。长大后,他精通医术,著有《千金方》等传世之作,这与他年少时刻骨铭心的寻医问药经历不无关联。

   据传,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。无论走到哪里,只要有好的药材,他都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,或进入深山老林,或攀登悬崖峭壁,或穿越河川峡谷。因为所采药材种类颇多,性味功用不同,各种药材不能混放串味,否则会影响药材功效。于是,孙思邈想了个办法,在衣服和裤子上缝了很多小口袋,凡采到一种药材,就装进一只小口袋里,以便随时行医用药。孙思邈采药走到哪里,行医治病就到哪里。每次诊病后,都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,所以人们把它叫做“抓药”。

   后来,开药店的老板们,为使众多药材不致于混杂,也为便于分类取药,就仿照药王的做法,将药柜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,小抽屉再隔成几个方格,用来贮藏放置各种不同药材。小抽屉外边按顺序写上药名,以便记取,免于混淆、配错。之后,又逐渐发展成为“百子柜”,即把药店壁柜做成上百个抽屉,每个抽屉又分隔成四格。药工们就在“百子柜”里按药方快而准地“抓药”。直到今天,有的地方配取中药仍然叫作“抓药”。

   实际上,“抓药”是一个过程,一般先在医生那里取得药方,再到药店去抓药。在药店里,司药人员(也称“药工”)把处方放在柜台上,手里拿着戥(děng)子(一种小秤,用来称量贵重物品,如金银、药品等,基本刻度是钱,最大单位是两,现在多用克,1钱=5克,1两=50克),到身后药柜的小抽屉里抓药。

   追根溯源可知,过去的中草药一般都是在野外采集而来,买药的时候须称重量、算价格。古代既不讲究什么包装,也没有先进仪器,用手抓一把药放在秤里称,然后用纸包好,即为俗称的抓药,也就是用手抓药再称分量之意。